在準備計算機概論的過程中應該有滿滿的「挫折感」吧!尤其是在開始考古題之後,可能會開始懷疑人生。因為前兩年剛好有計概轉學考碩士班補習班講師和家教的經驗,看到許多人的焦慮和壓力。手邊有整理幾個關於寫考古題的策略,順手跟大家分享一下。

關於計概的範圍

首先,想要先跟大家聊一下關於「計概」這個科目。一般坊間所謂的計概可以分成兩個極端,一種是相關理論的「學校大學計概課程」幾及「科普類型的計概書籍」。後者著重的點在於「電腦科學」相關的入門概念與科技趨勢,比較像是讓你了解「寫程式」是怎麼一回事。「大學計概課程」是以「電腦科學」的歷史脈絡與核心知識組合,是讓你了解整個資工系課程地圖的縮影。前者才是考試的主要方向,後者比較偏向「閱讀」的資源。大學計概課程目前台灣主要多老師採用的兩本教科書分別是:

  • Computer Science: An Overview
  •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(紅鶴書)

基於這個教材,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有不同的資源,以下從「知識量」與「考試重點」來劃分:

以知識量的層級來說:原文書 > 坊間參考書 > 講義 > 投影片 > 筆記 > 考古題
以考試重點層級來說:考古題 > 講義、筆記 > 坊間參考書 > 投影片 > 原文書

不管是講義、筆記、原文書、學校老師的投影片,多多少少都會有不足或重疊的問題存在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所以你常常會讀一讀之後,發現好像有什麼東西沒有讀到,擔心自己是不是會錯過什麼。這是非常正常的情況,因為從大學開始,我們很難從單一內容就得到完整的知識量。所以使用這些資源的方法應該是,幫你篩選出「重要的範圍有哪些」。透過交叉的參考,比較各種不同的書、課程或是網路文件,整理出自己的筆記,最終才可以內化為自己的知識。

考古題準備策略

我通常會建議在考前一兩個月左右,一定要把一套教材念過一輪,開始進入「考古題」的備戰狀態。這裡可以有一個分界點,你可以先想一下:

(1) 基礎觀念熟不熟,能不能講出每個單元的重點有哪些
(2) 直接寫考古題會不會難度太大,會不會連考什麼/哪個章節都不太確定

如果 (1)(2) 都是不太 OK 的話,建議再多花一點時間把「單元重點」先好好重新讀過一遍,先確保每一個單元的基礎觀念 OK,再進入考古題的環節。開始寫古題之後,可以依照以下就安排:

  1. 先花一個小時寫題目,模擬真實的考試環境
  2. 花一個小時檢討錯誤的部分(標記題目是哪一個章節/段落,想一下該環節熟不熟)
  3. 花兩到三個小時從頭開始一題一題讀,去思考這個題目的單元是什麼,這個題目想考的重點是什麼,然後從這個題目做延伸或是整理相關的變化。可以試著以這個題目為基礎,自己出幾個變化題考自己。

我會建議一張考古題要花一個上午或一個下午,除了寫完之外,更重要的是作為複習檢驗使用。因為現在很少會考一模一樣的題目,但是可以透過每個題目來複習那些「重要常考的單元」。

寫考古題很多都不會是正常的嗎?

這個要看你想的學校,以比較進階的學校來說這是非常正常的。以考古內容來說,原文書/補習班共同有的部份一定都是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(也就是一定要拿分的部分)。但真正在寫考古題的時候,常常會有這種很難或是沒看過的題目,通常都是從每個範圍在延伸出去一點點的進階題。也很常看到老師會拿二三年級的課程用書中出題,像這種在準備上就會很難。很多人會從考題去做學習,查了很多零散的資料,導致心中的知識地圖很混亂,這樣反而在複習上會很吃力。

我自己會建議先把「計概單元的基礎讀熟」,當成是基礎的知識架構,再利用考古題來複習這個架構,並且補充、疊加更多比較延伸的部分進去。所以寫古提的過程其實是一種「複習」+「補充」的概念,心中的核心知識是越來越穩固,內容也會越來越豐富。我記得曾經看過學長姐分享過「原文書是樹根,計概課的是樹幹,各單元的練習題/小考是樹枝,考古題則是最末端樹葉」,因此我們還是以整個框架為主,逐步往外學習,才能夠厚實穩固。

以上都是個人觀點啦,希望可以幫助到不知道怎麼準備的學弟們。最後,如果你在計概考試上遇到任何問題,都歡迎在下方留言:)


License


本著作由 Chang, Wei-Yaun (v123582) 製作,
創用CC 姓名標示-相同方式分享 3.0 Unported授權條款釋出。